2018年《中国畜牧杂志》编委会工作座谈会于京顺利召开
2017年,《中国畜牧杂志》全面改版,在取得一些成绩的同时也面临着稿源质量下降、对外合作方式欠缺创新等问题,发展任重道远。基于此,2018年《中国畜牧杂志》编委会工作座谈会于2018年7月22日在北京西郊宾馆如期召开,以增强精品意识,提高期刊影响力为主题,共商杂志发展之道。会议由《中国畜牧杂志》编辑部主任孔平涛先生主持,主办单位领导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副秘书长马闯先生、杂志主编中国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呙于明教授,以及编辑委员会委员、编辑部工作人员等40余人参加了此次会议。
改版以来《中国畜牧杂志》工作总结
呙于明教授介绍,自1953年创刊以来,《中国畜牧杂志》伴随着中国畜牧业的成长经历了艰苦创业期(1953—1978年)、快速成长期(1979—1984年)、黄金发展期(1985—2002年)。21世纪初,畜牧产业形势突变,传统纸媒收到强烈冲击,《中国畜牧杂志》步入突破创新期。2016年1月1日,呙于明教授出任杂志主编,并着手进行《中国畜牧杂志》创新发展和改革,自此,探索变革开始……
2016年,确定杂志改版方向后,《中国畜牧杂志》聘请中国工程院院士张子仪、中国工程院院士陈焕春、中国工程院院士刘守仁、中国农业大学张沅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南志标、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德发、中国工程院院士印遇龙为顾问,聘请尹靖东、刘玉满、刘国世、曲鲁江、张万刚、杨红建、李保明、曹建民为副主编,邀请来自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华南农业大学、扬州大学等全国知名农业院所的知名专家、教授共74名编委会成员,组建了新一届编委会,为2017年杂志的改版紧锣密鼓地筹备着。
2017年,中国畜牧杂志正式改版,在形式上由半月刊改为月刊,内容上主分四大版块:综述、科学技术、产业经济与特别报道,四大版块下设不同的二级栏目。在约稿方面,杂志新增刊首篇栏目,另就特定主题约系列文章,此外还刊出蛋鸡、奶牛、肉牛、水禽、兔体系的总结性文章。在采写方面,每期实现刊登1~2篇企业采访、行业会议等特别报道。数据显示,在投稿方面,中国农业大学、扬州大学、四川农业大学、浙江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等在2003—2013年的杂志发文量位列前五,但也存在一些优秀农业院校的稿源流失严重等问题。
据CNKI 2017年的统计,《中国畜牧杂志》的影响因子由2016年的0.744提高到2017年的0.878。在《中国畜牧杂志》微信公众号推送的文章中,产业经济类文章和企业采访文章 一直受到较高关注,如2017年7月21日推送的一篇"2016—2017中国饲料企业使用陈化玉米导致的黄膘肉问题及思考 ",阅读量过五万,引起行业极大关注与讨论,为此后续进行了陈玉米的营养价值变化及应用方案研讨的直播活动。2018年,杂志创新性运用千聊平台,邀请赖长华博士、张帅博士分别就如何提升科技论文的写作能力与技巧、动物营养研究中常用的试验设计与统计方法做直播演讲,引发高度好评。
未来,《中国畜牧杂志》的发展应重点关注2个方向:第一,学术质量;第二,提升杂志的影响力,这主要包括杂志的知名度、文章的传播力等方面。最后,关于杂志的质量与流量、综合性与学术性,呙主编给出了自己的一些思考,尽量保证在不影响杂志影响因子的前提下,做到杂志的学术质量和保持对行业、企业的合作中取得平衡。
与会编委们在听取了呙主编对《中国畜牧杂志》改版以来取得的工作成绩及存在问题汇报后,就《中国畜牧杂志》的定位、如何发挥编委会及专家团队作用、如何实现新形势下的权威性和市场影响力提升、如何实现杂志服务社会性与自身的持续发展、杂志的栏目设置与创新发展等内容进行了讨论,对杂志未来发展定位和办刊思路提出了意见和建议。经过讨论,与会人员在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国畜牧杂志》工作、不断提高杂志办刊水平等方面达成了共识,认为杂志要明确发展定位,加强期刊学术影响力,依托编委会和专家的作用及影响力,加强顶层设计,不断提高办刊质量,以打造中国中国畜牧行业最权威的、具有前瞻性的畜牧产业科技综合指导类精品期刊为主要目标。
《中国畜牧杂志》主编呙于明教授
《中国畜牧杂志》编辑部主任孔平涛先生
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副秘书长马闯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