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6月6日,由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主办、北京畜牧兽医学会和北京科技咨询中心承办的京津冀"非洲猪瘟科学防控与研究进展"学术沙龙在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农科大厦1117会议室举行。
北京市科协调宣部部长刘发贤、调研员阎仁浩、主任科员李纯,北京科技咨询中心咨询部部长侯亚南、项目主管李颖红,中国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辛盛鹏、防控应急处处长李文京,北京市科委农村发展处调研员马金旺,北京市农业农村局兽医管理处处长王滨,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中国农业大学动物医院杨汉春教授,中国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副院长韩军教授,北京企业技术开发研究会副秘书长季学猷,北京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赵景义研究员,北京市房山区农业农村局付凤生高级畜牧师,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刘月焕研究员、李永清研究员,北京农学院动物科学技术学院张永红书记、董虹教授和城乡发展学院刘克锋教授,天津市农林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副所长鄢明华研究员,天津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黄金海教授,河北省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路广计,河北省畜牧兽医学会副秘书长郝丹,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所长、北京畜牧兽医学会秘书长刘爵研究员,北京畜牧兽医学会监事长王金洛研究员、党建工作小组副组长李文海高级畜牧师、副秘书长范捷以及北京首农食品集团、北京六马科技集团、北京市中原肉联厂、北京信和翔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代表共30多人参加了会议。
北京畜牧兽医学会监事长王金洛研究员介绍参加学术沙龙的领导与专家。北京市科协调宣部部长刘发贤致辞,并简单介绍了北京市科协的主要工作、工作性质及服务对象。北京畜牧兽医学会秘书长刘爵研究员主持学术沙龙。
首先,中国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辛盛鹏和中国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杨汉春教授对我国"非洲猪瘟"科学防控进展进行分享。
辛盛鹏副主任介绍了非洲猪瘟防控、目前采取的主要措施、科学构架生物安全体系等方面内容,指出由于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条件的叠加,传播因子的社会角色各异等原因使得非洲猪瘟防控变得十分困难。目前采取的主要措施是学习国内外经验。另外介绍了科学构建生物安全体系,其核心是构建多重生物安全屏障,并用"三辆马车"形象说明了构建生物安全体系有其良好的理论支撑与其具体内容。最后对规模猪场的生物安全管理体系构建、区域生物安全管理体系构建、动物疫病区域化管理和生物安全管控提出意见和建议。提出完善生物安全体系必定会对中国以及世界产生更加积极的作用。
杨汉春教授就非洲猪瘟现状、未来与防控展开了讨论,并表示生物安全措施是完全可以防控非洲猪瘟的。杨教授首先介绍了我国非洲猪瘟的现状、非洲猪瘟疫情扩散与传播的因素等,非洲猪瘟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重创了我国生猪产业。目前非洲猪瘟并没有停住,还会持续出现,由于气候因素,非洲猪瘟的疫情会进一步扩大,因此我们应当重塑中国的生猪产业,进行养猪业的转型升级。对于根除非洲猪瘟的防控是一个持久战。最后杨教授指出面对非洲猪瘟我们应该正视现实、平稳心态,改变观念、科学管控,联防联控、齐抓共管,脚踏实地、上下一心,完善机制、发挥力量。
接着,天津市农林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副所长鄢明华研究员、河北省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路广计研究员和北京市农业农村局兽医管理处王滨处长对京津冀"非洲猪瘟"科学防控现状进行了分享。
鄢明华副所长就"天津市非洲猪瘟防控概况"进行了分享。首先介绍了几例非洲猪瘟的案例。并从消除病原隐患,全面阻断病毒传播,提升生物安全防控水平,积极完善疫情防控体系,加强生猪生产和猪肉市场保障等几个方面论述非洲猪瘟预防控制进展。接着介绍了天津生猪企业发展情况,影响养猪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等。
路广计副主任从生物安全角度防控非洲猪瘟与制度的制定方面进行了讨论。在实际的督导检查中依然发现了很多隐患,例如动物诊疗机构的尸体处理,从收集储存到运输都出现了各种问题。介绍了河北地区非洲猪瘟疫情排查采取的方式是通过传真、微信等形式进行排查。通过各种方式改善了非洲猪瘟防控中的一些问题。目前的困难在于屠宰生猪的车辆消毒如何控制、评价和监测;屠宰生猪场的污染物如何处理;如何更便捷地对采样进行检测。并就是否应该继续投入封锁站点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防控重点是否由封锁转内防等问题发表了自己的观点。
王滨处长分享了"北京市非洲猪瘟防控状况与策略建议"。首先王处长介绍了非洲猪瘟的传入路径方式,提示我们严重低估了非洲猪瘟的危害以及防控的复杂性。非洲猪瘟对北京地区的冲击,从房山到顺义,使我们更加清醒地认识到非洲猪瘟的严重性。对于全市猪场生物安全的风险评估,王处长提出高风险猪场密度与人口密度的关系这一论点,北京地区从内部生物安全管理进行整改,从养猪的车辆到人员的管理等进行具体的整改。对于非洲猪瘟的风险性评估,风险管理进行全链条监测,确定无风险后才可进行。没有监督就没有执行,猪场智能监控系统,后台进行全部智能化监控。接着王处长提出了防控的策略建议,并从猪、肉、车、管四个方面进行了说明:控制和消灭非洲猪瘟的必由之路是隔离化。关于非洲猪瘟疫苗抛开弱毒疫苗本身的风险和危害,还有其负面影响。最后提出了生猪产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然后,天津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黄金海教授、中国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韩军教授和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李永清研究员对京津冀"非洲猪瘟"的科学研究进展进行了分享。
韩军教授就"非洲猪瘟病毒的感染与致病机制"进行了分享。韩军教授就非洲猪瘟病毒流行阶段、病原生物学、感染机制和致病机制四个方面展开讨论。
李永清研究员分享了"非洲猪瘟的检测技术研究进展"。首先说明了非洲猪瘟疫苗研发的困难性、我国非洲猪瘟的现状以及形式。对于疫苗的研究要找到一个新的思路。非洲猪瘟的病原学检测主要有病毒分离和各种形式的核酸检测技术,血清学检测包括抗体检测、免疫胶体金、ELISA等方法。每种检测方法均有优缺点,但应以敏感特异而又方便快捷的方法更适合生产实践中进行疫病的根除或控制。他提出,今后我国非洲猪瘟应以检测病原为主、抗体检测为辅,应积极研发和推广那些可视化、敏感性高的试纸条检测技术。
最后,北京市科委农村发展处马金旺调研员与科研院所专家、企业科技工作者进行了热烈讨论和现场互动。
北京六马科技集团董事长符开星分享了六马非瘟防控现场与发展思路,从"三要、三不、三敢"等方面介绍了非洲猪瘟的防控思想。中国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防控应急处处长李文京建议京津冀"三地"对非洲猪瘟防控的经验以及各种有效的信息应该多进行分享与交流。北京畜牧兽医学会常务理事李文海高级畜牧师认为,实施生物安全防控措施是应对非洲猪瘟的必由之路,是治本之策,各级政府应加大政策投入力度;但是回顾历史,我国几乎所有重大动物疫病都是靠疫苗控制住的,因此鉴于当前我国社会发展状况和动物防疫队伍现状,短期内依靠实施生物安全防控措施防控非洲猪瘟是不现实的,应该高度重视疫苗的研究和投入,依靠疫苗进行控制。北京首农食品集团三元奶牛育种中心陈华林主任认为在非洲猪瘟防控中生物安全非常重要,养殖场要建立生物安全防控中心;对于猪场,及时发现病猪是非常重要的,发生疫情以后应该加大如何恢复生产方面的研究。北京市科委农村发展处马金旺调研员认为非洲猪瘟主要是做好防控,并在国家政策允许的情况下,做一些关于非洲猪瘟防控上的相关工作。最后,北京畜牧兽医学会监事长王金洛研究员讲到除了技术、政策层面外,还要进行法规的健全与完善,我国还有许多路要走;同时介绍了美国加州动物防疫法的完善性和值得学习的方面,指出我国动物防疫方面的缺陷以及值得改善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