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6日-17日,兆丰华特约·2021中国禽业大会暨第30届广东畜牧兽医科技大会在广东广州隆重举行。
本届大会由广东省畜牧兽医学会主办,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动物科学研究所、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动物卫生研究所、畜禽育种国家重点实验室、人兽共患病防控制剂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南方农村报、农财宝典、新牧网、禽业宝典承办。大会共设禽业、猪业、营养与饲料3个闭门会议,主会场报告以及蛋禽、猪业、水禽、肉禽、营养与饲料、鸽业6大分会场,共有700余人参会,在线观看直播的观众超45万人次。广东省农业农村厅党组书记、厅长顾幸伟,广东省科学技术协会广东省科技社团党委书记、一级巡视员唐毅,中国工程院院士陈焕春等领导及嘉宾出席会议。
会议伊始,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副院长、广东省畜牧兽医学会理事长廖明表示,近一年,广东省畜牧兽医学会在省农业农村厅、省科协和省民政厅的领导下,也做出了一定的成绩。一是强化了党对学会工作的领导;二是加强了学会的规范化建设,为会员们提供了更为丰富的活动平台;三是不断提升学会的服务能力;四是进一步提高了学会的品牌价值。
出席会议的还有广东省农业农村厅一级巡视员郑惠典,广东省农业农村厅总畜牧兽医师屈源泉,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副所长、国家肉鸡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文杰教授,广东省农业农村厅办公室黄猛主任,广东省农业农村厅畜牧与饲料处处长罗一心,广东省农业农村厅兽医与屠宰管理处处长蒋文泓,广东省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副主任陈三有等领导。广东省畜牧兽医学会秘书长卢受昇担任会议主持人。
会议还举行了第五届广东畜牧兽医学会奖"大华农杯"获奖者仪式,共有10位专家学者获得"杰出科技工作者"奖项,10位杰出代表获得"杰出技术推广工作者"奖项。随即,"永顺杯"优秀论文颁奖仪式将奖项隆重举行,共有10位《广东省畜牧兽医科技》优秀论文作者,和9位大会论文集优秀论文作者获得表彰。
9月16日,在闭门研讨会议上,专家学者与企业高管共商行业大计,研判行业走势,探讨如何在禽、猪、营养上寻求突破,实现发展。两天的主题报告会分会场也精彩纷呈。
解决畜禽种业"卡脖子"困境,用育种提高生产效益
2021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要打好种业翻身仗。当前,我国一些畜禽品种正处于"卡脖子"困境,育种企业不仅要解决种源受制于人的困境,还可通过不断选育提高生产效益。 国家肉鸡产业体系首席科学家文杰指出,全国肉鸡遗传改良计划(以下简称"计划")具备两个总体目标。一是到2035年预计培育肉鸡新品种(系)30个以上,其中白羽肉鸡4到6个,实现零突破;二是预计自主培育品种商品代市场占有率达到80%以上,其中白羽肉鸡达到60%以上。他表示,尽管我国肉鸡育种工作已有一定成就,但肉鸡种业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要坚持自主创新,补齐肉鸡种业短板。
与白羽肉鸡不同,现有的黄羽肉鸡品种并不适合屠宰分割。因此,需从育种入手,培育适合屠宰分割的黄羽肉鸡配套系,以配合生鲜上市的需求。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动物科学研究所所长罗成龙表示,育种是一段漫长的过程,商业育种更是长跑,应该从采食量、饲料转化率、健康等方面多元化选育。
替抗之后,酶制剂、益生菌、中药、酸化剂等物质也纷纷被饲料企业采用,以适应新形势的发展,同时对冲原料涨价带来的成本风险。当前,营养饲料研究进展如何? 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饲料研究所蔡辉益研究员为大家分享生物发酵饲料的研究进展。他预计,2025年中国发酵饲料达到4000万吨;2030年发酵饲料达到8000万吨,其中50%的猪场会使用液体发酵饲料;50%的特种水产膨化料将被先进生物发酵饲料所代替。他表示,市场从了解阶段逐渐到认知和认可阶段,尤其是水分超过35%的产品已经被市场认可。目前已有30%以上的饲料企业开始生产发酵饲料,使用或销售相关产品。
企业展位风采
2021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大力促进畜禽种业发展,打好种业翻身仗。种业振兴不只是国家战略要求,也是产业升级和市场终端的迫切需求,那禽企要如何抓住这个风口,在行业竞争中脱颖而出呢?
近日,中国禽业大会暨第30届广东畜牧兽医科技大会于广州顺利召开,现场不少知名专家学者都分享了禽类育种的观点,为禽业实现升级转型、长远发展建言献策。《禽业宝典》整理了现场精彩观点,一起来看。
2020年我国鸡蛋产量达到2900万吨,位居世界第一,这归功于国产蛋鸡品种的培育与推广,但蛋鸡育种仍有提升空间。宁中华指出:1.育种不仅要着眼当下,还要放远目光,白壳蛋将成为未来工业用蛋的主原料,行业既要考虑家庭消费,又要重视工业布局,加快白壳蛋鸡育种的步伐;2.抓紧培育具备核心竞争力的优秀品种,以高效益为导向,做到人无我有、特色鲜明、逆境不倒和大众喜爱;3.因地制宜,培育适合中国国情的品种,做到适应性强、抗病力强、饲料利用率高、环保化、产蛋持久力以及满足消费需求。
文杰表示,我国肉鸡种业目前存在依赖进口、育种素材缺乏、品种同质化、与市场需求脱节等问题。肉鸡育种已被纳入新一轮全国畜禽遗传改良计划,总体来说肉鸡遗传改良工作有四大任务:强化国家肉鸡育种自主创新体系、强化肉鸡良种扩繁推广体系、强化国家肉鸡育种支撑体系以及加强肉鸡种源垂直传播疫病净化。同时确立了两大目标,一是到2035年预计培育肉鸡新品种(系)30个以上;二是预计自主培育品种商品代市场占有率达到80%以上。
动物福利近年来成为国内学界与业界普遍关注的议题。除了改良养殖环境,提升动物福利还能从遗传育种角度入手,这也是以后肉鸡育种的重要趋势之一。姜润深表示目前科研界已发现肉鸡在抗病抗逆、行为性状以及生理机能三方面的表现都与遗传基因相关。未来学界和业界要加强遗传育种与动物福利的关系,进一步关注福利性状的评价、测定和遗传机制解析,掌握分子基础解析、精细化育种和全基因组选择技术的进步,将更多福利性状纳入选育机制,推动肉鸡福利育种全面发展。
胡胜强谈到,2020年我国肉鸭出栏量39.7亿只,产肉量908万吨,产业面临过饱和压力。突破产业发展瓶颈可与肉鸭育种相结合,胡胜强给出七大建议:1.明确育种方向和目标,制定中长期规划;2.坚持常规育种与生物技术辅助育种相结合,紧跟世界前沿;3.紧盯消费市场,培育特色鲜明的专门化品种;4.加强肉鸭育种技术的基础研究;5.重视地方品种保护,确保遗传资源丰富性;6.及时调整育种设施和指标,培育适合不同养殖方式的品种;7.养殖规模要适度,养殖方式多样化,强调传统、特色和优质。
温氏番鸭育种工作至今已开展14年有余,目前已育成5个番鸭配套系。对于未来番鸭育种的发展方向,季从亮提出了七方面的预想。一是对饲料利用效率、繁殖性能持续选择;二是对加大鸭头、鸭掌等高附加值性状的选育;三是改良皮肤黄度;四是探索番鸭公母体重差异机制;五是加快智能测定技术的研发与应用,提高数据的准确性以及采集的效率;六是加强影像技术的应用;七是培育适合体重规格的番鸭品种,满足中国传统食品加工用鸭的需求,拓宽番鸭市场范围。
从五位专家及业内人士的观点来看,禽业育种未来要夯实技术基础,遵循因地制宜原则,打造特色化、专门化品种。同时,育种一定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育成品种要实现高效益和高市场占有率。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禽类育种也要兼顾养殖过程中的环保问题以及动物福利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