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禽产品安全,如何治标又治本?
我国是一个畜牧业生产大国。2003年,我国肉类总产量6932.9万吨,蛋类总产量2606.7万吨,蜂蜜产量25.5万吨,居世界首位。奶与奶制品的产量也保持了较快增长,总产量为1848.6万吨。畜牧业从原有的粗放型饲养方式逐步向集约化饲养转化,发展模式从原来的数量型逐步转变为质量效益型,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行业效益明显提高。
据农业部初步估算,近年来在农民增收的因素中,畜牧业的贡献率已达30%%以上,许多欠发达地区的人均养殖业收入占总收入的50%%以上,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畜牧业的发展带动了整个畜产品市场供求关系的转变,主要畜产品产量已基本满足了国内消费的需求。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目前全球范围内畜产品贸易额巨大,并且仍呈上升趋势。为了规范产业的发展,保证动物食品安全,各个国家都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技术标准。WTO成立以来,伴随着贸易自由化进程,传统关税壁垒的作用在弱化,技术性壁垒的作用在逐步加强,各国所制定的种类繁多、要求苛刻的限制性法规和技术标准已形成国际贸易中的重要手段。我国目前已成为WTO的成员,据报道,入世后随着国外畜产品的大量涌入,对畜牧业的影响将首当其冲,我们不可避免地被卷入这场激烈的国际竞争之中。如何在当前形势下顶住压力,保护本国畜牧业的发展是我国目前面临的重大问题。 例如,我国蜂产品生产一直是传统性饲养,随意性较大,缺乏科学规范性依据;尤其对蜂病的用药缺乏规范性和可控性;产品监控缺乏力度和依据,无法保证蜂产品安全性生产,因此不可避免地造成了很大的蜂产品质量安全问题。 在蜂产品中,农药、兽药残留超标及重金属污染等,一直是亟待解决的问题,直接影响人民健康和蜂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使我国蜂产品出口严重受阻。尤其由于蜂产品中药物残留超标而导致的外商拒收、退货、扣留、索赔、撤消合同事件时有发生,不仅给我国蜂产品生产者造成巨大经济损失,也严重影响了我国蜂产品外贸声誉。 2002年初,欧盟发出禁止进口中国蜂蜜的指令,中国对其他国家的蜂蜜出口也几近停滞。加之国内蜂产品市场混乱,假冒伪劣现象时有发生,严重制约我国在加入WTO后,本应成为优势行业的蜂业发展。为了尽快扭转我国蜂产品质量不佳状况,制定蜂产品中的兽药残留限量和进行控制标准研究是解决这些问题的重要步骤。 近20年来,兽药(包括饲料药物添加剂)在畜牧业中的应用日益广泛,在降低发病率与死亡率、促生长、提高饲料利用率和改善动物产品品质方面的作用是十分显著的,已成为现代畜牧业不可缺少的物质基础。 但是,目前非法使用违禁药物、滥用抗菌药和药物添加剂、不遵守休药期规定等,已经是造成我国动物源性食品中兽药残留超标,引起畜禽产品安全问题的主要原因。因此,保证动物源性食品的安全,提高我国动物食品的质量,不仅要加强对动物产品的残留监控工作,建立完善的监测体系,还应从污染来源方面,在畜禽养殖业生产的各个环节加强管理和控制。建立一整套畜禽产品和蜂产品生产的管理规范,才能达到既治标又治本的目的,从而促进我国养殖业稳定、健康发展,保障我国人民的消费安全,促进我国对外贸易的迅速发展。 |